• 首页Home
  • 关于我们About us
    企业概况 组织架构 历史沿革 公司资质 企业荣誉 领导班子 专家团队
  • 业务范围Business Scope
  • 特色优势Characteristic Advatages
  • 公司资讯News
    新闻动态 党建工作 项目动态 行业发展
  • 人才招聘Recruitment
  • 联系我们Contact us
  • 信息公开Information Disclosure
发布日期
行业发展

CQADI观点丨重庆母城历史空间肌理与城市更新(上)

发布日期:2021-04-14 11:45:37

前言

城市更新是当前建设的重要形式,城市更新的管理方法、技术策略也在日趋完善中,但城市更新行为政府“一头热”、更新切入点分散,功利性较强,未能使城市历史空间特色和文化特色得以整体化的保护发展、体现出城市因积淀而产生的文化优势与潜力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本文拟以重庆母城历史空间肌理为研究对象,为城市更新引入新的理念,为补齐目前城市更新工作的短板提供新的思路。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05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重庆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固投达9万亿,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6845亿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创新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城市建设发生从增容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变。重庆的城市更新建设近年一直处于持续高涨的状态,在研究更新定位、推进更新试点、创立更新制度上都有长足成效,显著提高了更新区城市品质,但仍存在对历史文脉、山水环境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城市文化的原真性和充实性等方面一定程度的忽视,影响了城市中心区在更进一步的城市更新中打造更高品质的生活宜居城市。

重庆母城及其城市建设与更新发展概述

01 重庆母城的范畴

重庆的母城形成之初以《华阳国志》记载推断应在秦以前。三国时期作为蜀地重镇,“都护李严自永安还住江州,筑大城”而予以重筑,基本形成今渝中半岛通远门、千厮门朝天门一线与南侧半岛沿江城防形成的围合区域。从《重庆府志》、《巴县档案》和《巴县志》等描述,重庆母城城廓终定型范围及渝中现可循迹状况,可设定的重庆母城在渝中半岛的范围主要是通远门、东水门、朝天门、千厮门九开八闭范围内的渝中半岛老城区,基本与《渝中区更新规划》中“山城老街区”廓形一致;在江北城的范围基本就是现在的江北嘴CBD,只是廓形、内构现已基本消失殆尽。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11

重庆母城区域,曾经是各种城市价值的区位象征,引导着向心性的城市生活。在增量发展阶段,面对多中心城市规划导向和传统产业外迁政策,商业网络化和服务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新区人居环境、配套设施、文化时尚等方面的差距,母城不仅失去唯一中心的城市角色,其在本地居民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平淡化和衰退。无论是居住颐养、学习工作、休闲购物,还是商务经营,母城都不再是绝大多数本地人的首选。

02 重庆母城的历史空间肌理概貌

渝中半岛

清王梦庚在《重庆府志》中写道:“山川布而相其阴阳,则有市镇据其形胜”,反映了生产力水平有限、对自然改造能力低下时期,人文活动对环境的依赖和尊重。清“重庆府治全图”主要包含了现在的渝中半岛及江北嘴CBD,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渝中母城保留了大量历史道路。自秦张仪筑城“江州”,重庆肇始之城被《近代重庆城市史》认定为以朝天门、望龙门(太安门)、千厮门连接小什字的区域。到乾隆年间,重庆已然一派“三江总汇,水陆冲衢,商贾云屯,百物萃聚……水牵运转,万里贸迁”的商贸移民城市之臻象,成为西南物资集散之重镇。而清陶澍称重庆“因岩岸为埤堄,三面陡绝,惟西南山脊一线可通佛图关”,这也说明,重庆母城的城市发展既是依托水陆特别是水码头的自然环境条件,也是同样受制于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因而重庆母城的发展是以一个在服从于环境、恭谦于自然的姿态下,以自有的地理环境特征为依托生长出来的。重庆母城的鸡爪形基本道路和空间格局,是以朝天门为起点,辐射成上半城接圣旨街——朝圣街——大梁子(新华路)顺山脊一线,和南、北下半城顺城街(解放东路——解放西路与临江路——苍白路)沿两江各一线。“惟西南山脊一线可通佛图关”即是鸡爪的中指,成为水陆接驳的干线。这正是城市滥觞时码头选址、礼制空间秩序、产业格局和山地形态、河流港湾相互妥协、协调的结果。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27

江北城

“江北城”从东汉起历经“江州府”、“江北镇”、“江北县”、“江北城”称谓,直至2003年拆迁建设CBD方消失。江北城正街为从码头沿山脊到山顶的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道路。在拆迁以前,正街沿线串连起码头大台阶(原观阳门)、竹器社(经营码头跳板、篙木船桡、蓑衣水桶和生活竹器的各个店铺)、下横街、鲁祖庙、正阳街、上横街(武库街连通黄葛街、潮音街),在山顶潮音寺、问津门折转向下,经九道拐再抵三洞桥、粮沱码头,沿途旧时有张王庙、嘉陵书院、文昌宫、文庙、文星阁、江北厅(衙署)。一纵两横的基本道路骨架以及织如鳞羽的民巷是人文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交织,反映了自古以来江北城沿着码头、干道,顺应山地走势展开商业、生产和文化生活的城市生长特征。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31

江北嘴CBD建成以后,虽然也体现了一个空间结构严谨、路网合理、视线优美的现代城市规划格局,还保留了保定门、测候亭、明玉珍帝陵遗址,迁建了教德肋撒堂,但原来生长千年的城市肌理已经难以寻觅,地名等非物质产、保留和迁建的历史建筑,都失去了依附的骨架,成为孤立的个体,失去整体的互文性,同时整个区域也失去了历史上人类以尊重自然环境、依赖自然环境的态度进行城市建设和生产生活等人文活动形成的自然、人文交互生长的空间特色。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34

由于江北城历史空间肌理已不复存在,已经没有作为母城历史空间肌理保护对象的可能。所以,重庆的母城历史空间肌理保护,只能限于渝中母城。

03 重庆母城的建设与更新概述

2000年以后,渝中区进行了2000余万平方米的建设,总计达到了400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和60余万常住人口。从目前资料看,渝中区“减量、增绿、留白、整容”的倾向是增强了商务商业功能,减少居住功能,其中最明显指标是匹配不足的中小学用地伴随着教育科研用地的减少,呈现区域功能、产业特化的趋势。城市居住功能减弱、产业转移与特化、人口结构的不完整,必然造成就地平衡的破坏,将高度依赖更大的交通能力。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37

近年渝中区的蜕变是非常明显的。由于从发展倾向上,去居住化的趋势,城市功能完整性出现缺失,职住比偏离明显。曾经作为重庆的精神中心和时尚原点的渝中区,已经不再承载那么多本地人的关注了。在年复一年增长的城市观光游客流量下,是太平洋百货、王府井百货、重百(临江商场)等航母级商业的撤场、凋敝。渝中城市观光旅游流量关注的价值变为了一张打卡的照片、一餐小吃,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重庆有着远高于成都的游客流量却有着比成都低得多的旅游消费总量。一个非重庆人的重庆中心,一个只为游客存在的商业区,巨大的旅游流量无法有效高质地转换为消费的尴尬是难以避免的。

城市综合体商业的凋零及街区商业的热火,其实正是文旅城市目的性商业向体验性商业转变的趋势表现,也正是城市外部空间的魅力和功能逐渐回归的表现。大街区大板块的城市空间节奏和肌理,使山地城市失去了应有的空间特色。用来福士这样的巨量综合体作为城市的流量和消费引擎,会陷入与其它城市同质竞争的循环,很难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41

当前城市更新的几个误区

01 城市更新中的误区

(1)单纯的减容减量、产业外迁以及环境形象、配套功能提升

中央“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工作要求中,“坚持集约发展”是提高土地效率的总原则。在执行“减量、增绿、留白、提质”的渝中区更新总体方针中,是否应无差别地对待每一个更新区尤其是非整体更新区,是可以从技术上进行一些研究的。

容量是一个与城市运转效能相关的相对量。渝中母城从一种占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弱势区域转变为体现时代需求的产城一体、文旅融合的积极区域,需要保持一定的传统产业来保持城市经济生活的完整性以及相应的城市文化,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容量和密度来保持接触频次。虽然对比东京台东、纽约曼哈顿,渝中半岛的人口密度也不低,但香港观塘、油尖旺、黄大仙动辄4、5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依然能够健康高效地运转着,这就得益于发达的轨道交通、高效的城市管理等。

现代都市具有高效的运行技术,为减少用地空间规模的依赖提供了情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现代公共交通的高效、多样和渗透性,为减少城市地面交通空间压力提供了空前的技术条件。《主城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专项规划》以超过500公里的规划轨道网络为依托,98个TOD站场。

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现代物流和人工智能交互技术,极大缩短仓储时间、减少物流量,减轻了运输、仓储对城市空间的规模依赖。在线疏散和网络化平衡的现代物流减少了是实体空间和交通的占用。

以3G通讯和VR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交流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出行频次,降低了城市运行压力。

《渝中区更新规划》审议稿中引用了“中心核再生区”、“让城市精英阶层重回市中心”等构想的描述,但如果城市生活性不足,功能不完整,这种构思仍然将是空心化的。重塑本土城市生活和产业,也包括将流入人口吸纳转化进本土文化和产业生活中。不仅城市文旅不可以全面针对旅游消费向单一功能和人口滑坠,整体的城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都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保持城市基本的居住休养、生育抚养、学习工作的功能和文化基础。

从《渝中区城市更新规划》审议稿内容看,2035年人口目标为60万,职住比0.9,就业人口54万,人均25平米商务建筑面积,商务建筑规模1350万平米,这样的设定存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常住人口中90%为就业人口,这就否定了渝中区的居住功能。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家庭的共同生活是一个稳定的纽带,老人、儿童的相互照顾也离不开家庭的共同生活。其次,人均25平米的商务建筑面积,就否定了多样化产业的功能格局。支撑54万使用25平米进行商务工作的大量其他配套产业人口、非相关产业人口都将成为渝中区的流动人口,这就会给渝中区带来很大的运行负担,也降低了商务工作条件的品质。从重庆的纳税情况看,重庆具有制造业高占比的经济特点。从横向比较看,北京有着石化、国电等能源巨头以及大量电商平台,金融资产量接近全国金融资产一半;上海除了烟草、能源等垄断行业外,制造业、金融也占有主导地位。重庆的制造业体量虽然大,但行业品质、竞争力都不够高,而金融、电商平台等高利润非实体产业已经和北上等一线城市有很大差距,那么以制造业为基础,发展研究、设计、资源配置等生产性服务也应该是合理的方向之一。

(2)技术误区

增量扩容时期的城市规划方法,惯于将地面指标作为控制手段和目标,而以之评判城市更新项目,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的问题。例如,一个小区有着理想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是否就保证了这个是一个高质量的城市区域呢?如果小区外有着连续的封闭边界、如果小区高度依赖非公共交通出行、如果小区内活动场地和生活空间脱离、如果周边生活配套密度不足……显然这些都可能是比纸面指标更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比如,对老旧社区而言,更多的活动空间肯定比更高的绿地率更具有意义,而绿地分散到街头巷尾,则能更好地促进街面生活。老旧社区中,生活空间的独立性,也必然没有配套密度和方便性的影响明显,因此,即使一些开放社区门禁只到单元,组团内商业、服务和居住混合,也没有对社区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老旧社区的停车问题,往往不可能按规划指标就地解决,部分异地停车与完善公共交通结合,特别是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和渗透度的提高,则是必然的途径。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46

(3)文化误区

历史写在书卷里,也写在城市的空间和建筑里。拉斯金认为,建筑艺术有两项重大“职责”:一是要令当前建筑能呈现历史意义,二是要将过往建筑当作珍贵的遗产予以保存维护。”对于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古建筑、历史遗迹必须提供妥善、适当的保护措施,力戒徒劳无益的“复原”。所谓“复原”,就如同欲将已经死去的生命予以复活一样,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徒劳。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50

城市更新一方面容易陷于情怀,因循守旧,使时代性受历史性羁绊,多元中共生的历时性特征被规划中整体干预的风貌抹杀,老旧城区在改造中成为文化标本;另一方面,倾向于将城市产业、生活与文化割裂,大规模搬迁产业,片面追求脱离原生生活的文旅市场造成城市文化空心化,造成旧区常住人口老年化、流动人口占比高、内部消费力下降。特色风貌不是孤立的,是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特点等综合的、历时性的因素在建筑空间和装饰服饰等各种可视载体上的一种表现。将“千城一面”的问题归结于风貌问题,缺乏对更根本的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视。“风貌保护区”的设定,本身就存在将问题表面化、时空割裂化的倾向。

(4)路径误区

政府主导,财政投入,原住民获利,社会资本观望。过去大部分城市已经经历了一轮一轮地对老旧城区的各种投入,但现实中更多反映出来的是政府的投入并没有使大部分老旧城区从城市负担转变为城市动力。城市更新中土地价值提高和效率提高不能体现在营运获利和资产增值上,则使得社会资本失去兴趣。

撰稿 | 第一建筑工作室 王凯

首页/业务范围/建筑工程设计/行业发展

CQADI观点丨重庆母城历史空间肌理与城市更新(上)

前言

城市更新是当前建设的重要形式,城市更新的管理方法、技术策略也在日趋完善中,但城市更新行为政府“一头热”、更新切入点分散,功利性较强,未能使城市历史空间特色和文化特色得以整体化的保护发展、体现出城市因积淀而产生的文化优势与潜力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本文拟以重庆母城历史空间肌理为研究对象,为城市更新引入新的理念,为补齐目前城市更新工作的短板提供新的思路。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05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重庆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固投达9万亿,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6845亿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创新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城市建设发生从增容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变。重庆的城市更新建设近年一直处于持续高涨的状态,在研究更新定位、推进更新试点、创立更新制度上都有长足成效,显著提高了更新区城市品质,但仍存在对历史文脉、山水环境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城市文化的原真性和充实性等方面一定程度的忽视,影响了城市中心区在更进一步的城市更新中打造更高品质的生活宜居城市。

重庆母城及其城市建设与更新发展概述

01 重庆母城的范畴

重庆的母城形成之初以《华阳国志》记载推断应在秦以前。三国时期作为蜀地重镇,“都护李严自永安还住江州,筑大城”而予以重筑,基本形成今渝中半岛通远门、千厮门朝天门一线与南侧半岛沿江城防形成的围合区域。从《重庆府志》、《巴县档案》和《巴县志》等描述,重庆母城城廓终定型范围及渝中现可循迹状况,可设定的重庆母城在渝中半岛的范围主要是通远门、东水门、朝天门、千厮门九开八闭范围内的渝中半岛老城区,基本与《渝中区更新规划》中“山城老街区”廓形一致;在江北城的范围基本就是现在的江北嘴CBD,只是廓形、内构现已基本消失殆尽。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11

重庆母城区域,曾经是各种城市价值的区位象征,引导着向心性的城市生活。在增量发展阶段,面对多中心城市规划导向和传统产业外迁政策,商业网络化和服务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新区人居环境、配套设施、文化时尚等方面的差距,母城不仅失去唯一中心的城市角色,其在本地居民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平淡化和衰退。无论是居住颐养、学习工作、休闲购物,还是商务经营,母城都不再是绝大多数本地人的首选。

02 重庆母城的历史空间肌理概貌

渝中半岛

清王梦庚在《重庆府志》中写道:“山川布而相其阴阳,则有市镇据其形胜”,反映了生产力水平有限、对自然改造能力低下时期,人文活动对环境的依赖和尊重。清“重庆府治全图”主要包含了现在的渝中半岛及江北嘴CBD,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渝中母城保留了大量历史道路。自秦张仪筑城“江州”,重庆肇始之城被《近代重庆城市史》认定为以朝天门、望龙门(太安门)、千厮门连接小什字的区域。到乾隆年间,重庆已然一派“三江总汇,水陆冲衢,商贾云屯,百物萃聚……水牵运转,万里贸迁”的商贸移民城市之臻象,成为西南物资集散之重镇。而清陶澍称重庆“因岩岸为埤堄,三面陡绝,惟西南山脊一线可通佛图关”,这也说明,重庆母城的城市发展既是依托水陆特别是水码头的自然环境条件,也是同样受制于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因而重庆母城的发展是以一个在服从于环境、恭谦于自然的姿态下,以自有的地理环境特征为依托生长出来的。重庆母城的鸡爪形基本道路和空间格局,是以朝天门为起点,辐射成上半城接圣旨街——朝圣街——大梁子(新华路)顺山脊一线,和南、北下半城顺城街(解放东路——解放西路与临江路——苍白路)沿两江各一线。“惟西南山脊一线可通佛图关”即是鸡爪的中指,成为水陆接驳的干线。这正是城市滥觞时码头选址、礼制空间秩序、产业格局和山地形态、河流港湾相互妥协、协调的结果。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27

江北城

“江北城”从东汉起历经“江州府”、“江北镇”、“江北县”、“江北城”称谓,直至2003年拆迁建设CBD方消失。江北城正街为从码头沿山脊到山顶的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道路。在拆迁以前,正街沿线串连起码头大台阶(原观阳门)、竹器社(经营码头跳板、篙木船桡、蓑衣水桶和生活竹器的各个店铺)、下横街、鲁祖庙、正阳街、上横街(武库街连通黄葛街、潮音街),在山顶潮音寺、问津门折转向下,经九道拐再抵三洞桥、粮沱码头,沿途旧时有张王庙、嘉陵书院、文昌宫、文庙、文星阁、江北厅(衙署)。一纵两横的基本道路骨架以及织如鳞羽的民巷是人文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交织,反映了自古以来江北城沿着码头、干道,顺应山地走势展开商业、生产和文化生活的城市生长特征。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31

江北嘴CBD建成以后,虽然也体现了一个空间结构严谨、路网合理、视线优美的现代城市规划格局,还保留了保定门、测候亭、明玉珍帝陵遗址,迁建了教德肋撒堂,但原来生长千年的城市肌理已经难以寻觅,地名等非物质产、保留和迁建的历史建筑,都失去了依附的骨架,成为孤立的个体,失去整体的互文性,同时整个区域也失去了历史上人类以尊重自然环境、依赖自然环境的态度进行城市建设和生产生活等人文活动形成的自然、人文交互生长的空间特色。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34

由于江北城历史空间肌理已不复存在,已经没有作为母城历史空间肌理保护对象的可能。所以,重庆的母城历史空间肌理保护,只能限于渝中母城。

03 重庆母城的建设与更新概述

2000年以后,渝中区进行了2000余万平方米的建设,总计达到了400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和60余万常住人口。从目前资料看,渝中区“减量、增绿、留白、整容”的倾向是增强了商务商业功能,减少居住功能,其中最明显指标是匹配不足的中小学用地伴随着教育科研用地的减少,呈现区域功能、产业特化的趋势。城市居住功能减弱、产业转移与特化、人口结构的不完整,必然造成就地平衡的破坏,将高度依赖更大的交通能力。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37

近年渝中区的蜕变是非常明显的。由于从发展倾向上,去居住化的趋势,城市功能完整性出现缺失,职住比偏离明显。曾经作为重庆的精神中心和时尚原点的渝中区,已经不再承载那么多本地人的关注了。在年复一年增长的城市观光游客流量下,是太平洋百货、王府井百货、重百(临江商场)等航母级商业的撤场、凋敝。渝中城市观光旅游流量关注的价值变为了一张打卡的照片、一餐小吃,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重庆有着远高于成都的游客流量却有着比成都低得多的旅游消费总量。一个非重庆人的重庆中心,一个只为游客存在的商业区,巨大的旅游流量无法有效高质地转换为消费的尴尬是难以避免的。

城市综合体商业的凋零及街区商业的热火,其实正是文旅城市目的性商业向体验性商业转变的趋势表现,也正是城市外部空间的魅力和功能逐渐回归的表现。大街区大板块的城市空间节奏和肌理,使山地城市失去了应有的空间特色。用来福士这样的巨量综合体作为城市的流量和消费引擎,会陷入与其它城市同质竞争的循环,很难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41

当前城市更新的几个误区

01 城市更新中的误区

(1)单纯的减容减量、产业外迁以及环境形象、配套功能提升

中央“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工作要求中,“坚持集约发展”是提高土地效率的总原则。在执行“减量、增绿、留白、提质”的渝中区更新总体方针中,是否应无差别地对待每一个更新区尤其是非整体更新区,是可以从技术上进行一些研究的。

容量是一个与城市运转效能相关的相对量。渝中母城从一种占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弱势区域转变为体现时代需求的产城一体、文旅融合的积极区域,需要保持一定的传统产业来保持城市经济生活的完整性以及相应的城市文化,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容量和密度来保持接触频次。虽然对比东京台东、纽约曼哈顿,渝中半岛的人口密度也不低,但香港观塘、油尖旺、黄大仙动辄4、5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依然能够健康高效地运转着,这就得益于发达的轨道交通、高效的城市管理等。

现代都市具有高效的运行技术,为减少用地空间规模的依赖提供了情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现代公共交通的高效、多样和渗透性,为减少城市地面交通空间压力提供了空前的技术条件。《主城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专项规划》以超过500公里的规划轨道网络为依托,98个TOD站场。

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现代物流和人工智能交互技术,极大缩短仓储时间、减少物流量,减轻了运输、仓储对城市空间的规模依赖。在线疏散和网络化平衡的现代物流减少了是实体空间和交通的占用。

以3G通讯和VR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交流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出行频次,降低了城市运行压力。

《渝中区更新规划》审议稿中引用了“中心核再生区”、“让城市精英阶层重回市中心”等构想的描述,但如果城市生活性不足,功能不完整,这种构思仍然将是空心化的。重塑本土城市生活和产业,也包括将流入人口吸纳转化进本土文化和产业生活中。不仅城市文旅不可以全面针对旅游消费向单一功能和人口滑坠,整体的城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都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保持城市基本的居住休养、生育抚养、学习工作的功能和文化基础。

从《渝中区城市更新规划》审议稿内容看,2035年人口目标为60万,职住比0.9,就业人口54万,人均25平米商务建筑面积,商务建筑规模1350万平米,这样的设定存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常住人口中90%为就业人口,这就否定了渝中区的居住功能。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家庭的共同生活是一个稳定的纽带,老人、儿童的相互照顾也离不开家庭的共同生活。其次,人均25平米的商务建筑面积,就否定了多样化产业的功能格局。支撑54万使用25平米进行商务工作的大量其他配套产业人口、非相关产业人口都将成为渝中区的流动人口,这就会给渝中区带来很大的运行负担,也降低了商务工作条件的品质。从重庆的纳税情况看,重庆具有制造业高占比的经济特点。从横向比较看,北京有着石化、国电等能源巨头以及大量电商平台,金融资产量接近全国金融资产一半;上海除了烟草、能源等垄断行业外,制造业、金融也占有主导地位。重庆的制造业体量虽然大,但行业品质、竞争力都不够高,而金融、电商平台等高利润非实体产业已经和北上等一线城市有很大差距,那么以制造业为基础,发展研究、设计、资源配置等生产性服务也应该是合理的方向之一。

(2)技术误区

增量扩容时期的城市规划方法,惯于将地面指标作为控制手段和目标,而以之评判城市更新项目,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的问题。例如,一个小区有着理想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是否就保证了这个是一个高质量的城市区域呢?如果小区外有着连续的封闭边界、如果小区高度依赖非公共交通出行、如果小区内活动场地和生活空间脱离、如果周边生活配套密度不足……显然这些都可能是比纸面指标更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比如,对老旧社区而言,更多的活动空间肯定比更高的绿地率更具有意义,而绿地分散到街头巷尾,则能更好地促进街面生活。老旧社区中,生活空间的独立性,也必然没有配套密度和方便性的影响明显,因此,即使一些开放社区门禁只到单元,组团内商业、服务和居住混合,也没有对社区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老旧社区的停车问题,往往不可能按规划指标就地解决,部分异地停车与完善公共交通结合,特别是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和渗透度的提高,则是必然的途径。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46

(3)文化误区

历史写在书卷里,也写在城市的空间和建筑里。拉斯金认为,建筑艺术有两项重大“职责”:一是要令当前建筑能呈现历史意义,二是要将过往建筑当作珍贵的遗产予以保存维护。”对于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古建筑、历史遗迹必须提供妥善、适当的保护措施,力戒徒劳无益的“复原”。所谓“复原”,就如同欲将已经死去的生命予以复活一样,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徒劳。

微信图片_20210507114150

城市更新一方面容易陷于情怀,因循守旧,使时代性受历史性羁绊,多元中共生的历时性特征被规划中整体干预的风貌抹杀,老旧城区在改造中成为文化标本;另一方面,倾向于将城市产业、生活与文化割裂,大规模搬迁产业,片面追求脱离原生生活的文旅市场造成城市文化空心化,造成旧区常住人口老年化、流动人口占比高、内部消费力下降。特色风貌不是孤立的,是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特点等综合的、历时性的因素在建筑空间和装饰服饰等各种可视载体上的一种表现。将“千城一面”的问题归结于风貌问题,缺乏对更根本的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视。“风貌保护区”的设定,本身就存在将问题表面化、时空割裂化的倾向。

(4)路径误区

政府主导,财政投入,原住民获利,社会资本观望。过去大部分城市已经经历了一轮一轮地对老旧城区的各种投入,但现实中更多反映出来的是政府的投入并没有使大部分老旧城区从城市负担转变为城市动力。城市更新中土地价值提高和效率提高不能体现在营运获利和资产增值上,则使得社会资本失去兴趣。

撰稿 | 第一建筑工作室 王凯

重庆市设计院版权所有 Co.,Ltd 2015.All right reserved. ©渝ICP备15012805号-1 工商网监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606号
技术支持:人民网重庆政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