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业务范围/建筑工程设计/行业发展
战略恒定下的园区总体规划——以山西运城盐湖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为例
该项目是典型的战略恒定下的规划,其关键在于如何逐步落实战略定位。规划的典型之处在于:一个刚合并的工业园区,尽管还未成为省级高新区,却直接将目标瞄准国家级高新区。如此超前的意识和战略导向,该如何把控以及落实到规划中来?
背景:园区合并
盐湖工业园区于2002年开始筹建,200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省级开发区”,并定名为“山西运城盐湖区工业园区”。在2017年《运城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补充》中,明确了盐湖工业园区与相邻的盐湖文化产业园就近整合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整合、改制、扩区、调规”。
决心:跨越式发展
规划编制期间,运城所在的山西省西南部尚没有国家级高新区,因此,运城市盐湖区提出建设国家级新区的战略构想可谓是大胆的“连跳三步”:
图1:盐湖工业园区发展节奏
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相对恒定的战略构想,也可说是一个典型的目标导向的规划设计。这种情况下,规划的逻辑变得相对简单,主要是如何落实“国家级高新区”的战略目标。
战略:五选三
规划在推进过程中,业主方委托长城战略咨询公司进行战略研究,以便未来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在技术对接过程中,提出了五个工作重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理顺园区管理体制;确保产业特色、高端、集群;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确立产城融合发展态势。
经过仔细分析,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主要为后面三项内容:高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产城融合。高端产业主要包括:产业特色方面的资源优势转化和特色品牌;产业高端环节、高端产品;产业成链、主体成群的集群化程度。创新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创新人才和研发机构主导的创新资源;以孵化器(标配)、加速器为主的创业载体;以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为主的双创平台。产城融合主要包括:一流的基础设施,九通一平;良好的生活配套,宜居、休闲;生态绿化环境,园林、绿地等;齐全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
落实:空间规划策略
A、产业发展:凸显三大策略
战略对产业发展的要求包括“高端、特色、集群”三个方面,规划最终通过产业选择和空间保障来落实上述要求。由于项目本身包括了人口、产业、文创产业、城乡统筹、生态五个专题研究,其中两个产业专题与上述战略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借助战略引导,最终规划方案构建的产业体系主要为:以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创科研为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国际商贸、绿色金融两大配套服务产业,培育新能源、旅游业、生态农业等其他产业。在此条件下,形成五大产业集群,分别是以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为核心技术的三个产业集群,文化创意、绿色环保为创新发展的两个产业集群。
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重点运用了以下三个策略:
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
通过与周边其他工业园区的优势比较,进行合理筛选取舍,逐步淘汰不适合总体定位和发展方向的产业:保留发展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塑化及印刷包装产业;农资化肥产业转型升级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产业;逐步淘汰或者转移食品加工产业。
面向未来、无中生有
主动与国家最新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积极引入智能制造等未来产业。
用地测算、空间保障
根据园区基本情况和总体规模,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测算各类产业用地的合理规模:高新产业用地总面积8.82平方公里,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用地292.44公顷,新材料产业用地269.18公顷,智能制造产业用地245.33公顷,新能源产业用地75.58公顷;文创产业用地总面积2.42平方公里;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用地总面积3.33平方公里,其中物流用地117.36公顷,商贸市场服务用地84.42公顷,总部金融服务用地131.53公顷。这样的规模测算本质上是一种预测和建议,在规划成果表达上并非强制性内容,而是一种引导,为未来发展提供一个轮廓性的框架,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弹性调整。
图2:盐湖工业园与其他工业园的优势比较
图3:产业布局规划图
B、创新创意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创新资源、创业载体、双创平台。具体落实在规划中,主要凸显出对办公、科研、商服用地和设施的保障。规划方案中,在学院西路两侧规划40.99公顷科研用地,用于设置研发和培训机构,作为文创产业的人才和技术服务基地;而园区行政办公用地规划规模为5.66公顷,除保留现状高速公路管理局、养护中心和作为园区孵化器的科技创新大厦外,规划在南风大道东侧文洲大道路口附近设置园区管委会,形成总部管理服务核心,并沿原工业园区(高新产业片区)和文化产业园区(文创产业片区)交界的园区中轴线南风大道设置总部经济带,南侧沿纬二路设置商贸服务带,加速园区产业和空间融合。
图4:园区科技创新大厦
图5:空间结构分析图
图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
C、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的要求在规划方案中得到重点体现,主要体现在:用地比例、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绿地和景观等。具体如下:
用地比例,空间布局
图7:功能布局规划图
图8:城市设计引导图
规划通过对用地比例结构和布局的调控,按照产城融合的模式,适当配置居住、休闲等功能,构造多个产城融合单元,并且力图摒弃严格的功能分区模式,通过一个贯穿园区的水系和绿带形成公共开放空间走廊,沿这条走廊设置具备休闲、交流、研发、文旅等功能的连续公共服务带,从而实现产业和城市生活的有机融合。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
园区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配套,除了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外,还力求有所创新,结合城市供水、排水体系,鼓励园区进行中水回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图9:中水工程规划图
图10:教育设施规划图
图11:文体医疗设施规划图
园区的教育和医疗配套,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重点考虑了高新区对研发和培训的需求。园区教育科研用地规划80.33公顷,人均用地8.02平方米。学院西路两侧规划40.99公顷科研用地,用于设置研发和培训机构,作为文创产业的人才和技术服务基地。园区医疗卫生用地规划7.42公顷,人均用地0.74平方米,结合周边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共同满足区内公共服务需求。
生态、绿地和景观等
规划的园区绿地系统结构为“一轴一环相穿,三廊多点相生”,园区绿地与广场用地为332.1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16%,人均用地33.1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7.65平方米,高于运城市的平均水平,客观上是因为水系廊道的生态安全需要,同时也为城市休闲空间的打造提供了条件,为高品质的生活提供了基础。
图12:内涝点海绵建设示意图
图13:远期泄洪通道示意图
图14:绿地系统规划图
结 语
战略恒定对规划方案的确定是一个有利因素,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做好与战略导向的对接,真正落实战略意图,这一切都离不开规划的技术支持和超前把控。规划编制完成后,运城盐湖工业园区已经成功申报为省级高新区,并正式更名为“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正在进行国家级高新区的申报工作。在此也衷心祝愿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未来乘风破浪、越来越好。
《山西运城盐湖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团队介绍
主管分院院长:张捷
技术指导:代伟国
项目负责人:周科 冯廷
规划编制:周科 冯廷 萧乐 杨洁 李洁 杨洋 战丽梅 胡玲熙 吴佑 欧阳骏晨 程茂春 丁韦廷 鲁凯
撰稿丨规划设计院 代伟国 周科 冯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