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Home
  • 关于我们About us
    企业概况 组织架构 历史沿革 公司资质 企业荣誉 领导班子 专家团队
  • 业务范围Business Scope
  • 特色优势Characteristic Advatages
  • 公司资讯News
    新闻动态 党建工作 项目动态 行业发展
  • 人才招聘Recruitment
  • 联系我们Contact us
  • 信息公开Information Disclosure
发布日期
项目动态

CQADI设计丨重庆市当代档案建筑设计实践与探索(下)

发布日期:2021-09-13 10:15:43

上期从档案建筑的历史出发,探讨了当代档案建筑功能转型、以及档案建筑设计实践工作引发的一些思考。本期将着重介绍我司参与设计的档案馆建设项目,具体阐述探索实践与思考结合的过程。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工程(已建成)

项目规模丨54675.62㎡

设计团队丨葛俊 吴凡 刘锋 李麦力 江腾 杨钏 郑小武 刘光明 彭炎德 温伏明 李果 万中海 于小舟 陈勇 杨益 刘利萍 周安宁 陶继仲 江蓉

合作单位丨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丨 2016-2017年

依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以保密程度作为功能分区过渡与连接的依据,统筹安排功能分区和复杂的流线组织。通过中央大厅这一核心空间连接档案库、档案整理、公众服务、管理办公等。功能区在“山”字型建筑布局中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高效、均好的空间系统。核心空间向读者开放使用便利,同内部办公与档案整理储藏业务的私密性形成过渡与分离。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实景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实景

以留存的大量陪都时期抗战建筑作为创作来源,采用抽象朴实、具有象征性的巴渝建筑符号。青砖灰瓦、直坡屋面、平缓的屋脊、出挑的檐口、中式门窗等,传达档案宝库记载传承巴渝悠久历史文化精神的信息。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立面细部与室内实景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立面细部与室内实景

外部空间利用坡地地貌,随山就势设置层层跌落的台地景观。梯田跌瀑等地景强化山地建筑特色,形成独具山城韵味的城市性公共活动场所。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从文化内涵和生活模式层面充实档案馆精神实质。

主楼以模数网格控制结构柱网与库房空间划分,内部空间丰富而有秩序,平面方正不失变化。公众查阅及档案库房空间规整方正、使用高效。

纸质档案库、电子档案库、珍藏库、胶片库、服务器机房等,共分为52个保护区域,设计采用7套IG-541组合分配气体灭火系统,系统庞大且复杂,在我市现有建筑工程项目中较为罕见。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内部设施设备及管线安装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内部设施设备及管线安装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建筑业新技术应用情况统计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建筑业新技术应用情况统计

室内照明根据各类用房使用功能与天然采光的不同,分区分组控制,并接入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集中管理。

设备管线设计结合BIM技术统筹考虑、密切配合,减少管线重叠及交叉,保证库房区空间净高又便于后期维护。管线安装规范、顺直,最大偏差仅2.0mm。

根据业务用房使用特点和建设经济性,分区设置空调系统。对恒温恒湿空调机组采用风冷型还是水冷型,在设计阶段绘制空调方案平面图,从外机连管长度、高度落差、安装空间占用、设备稳定性及故障率、噪音对比、安装难易程度、能耗衰减、安装与运行费用等角度对空调机组进行细致对比与研判,选择适宜于本项目建筑布局且经济性较高的水冷型机组方案。

重庆市城建档案馆新馆库建设项目(在建)

项目规模丨111904.96㎡

设计团队丨邓小华 葛俊 吴凡 刘锋 李麦力 缪剑峰 蔡林杉 王春燕 刘光明 温伏明 万中海 梁梅 王波 陈勇 杨益 吴昭霖 刘利萍 潘勇 粟鑫鹏 周安宁 陶继仲 江蓉

合作单位丨 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丨 2019-2020年

城建档案馆新馆库项目建筑效果图

▲城建档案馆新馆库项目建筑效果图

建筑布局借以“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九宫格形态,将档案馆划分为若干建筑单元,以群体组合的序列性和立面斜片墙的光影变幻呈现纪念碑般的建筑气质,以类型学的手法隐喻承载城市记忆的专业档案馆建筑本质。

场地南北最大高差约17m,利用吊层设置对外展示、学术报告、后勤管理与业务技术等用房,实现档案建筑对山地地形的科学利用,公众开放区与档案保密区在建筑中形成空间垂直划分。

建筑首层利用结构巨柱全架空,在宫格中引入院落的定义,结合景观设计形成具有山地特质的开放的城市广场,在山体之中、建筑之下还原属于山城生活的细节与记忆。

城建档案馆新馆库项目模块组合与立面标准化示意

▲城建档案馆新馆库项目模块组合与立面标准化示意

九宫格自相似的布局方式使得档案建筑可尝试开展单元式模块组合设计,将标准化的设计理念用于档案建筑。建筑单元模块少规格、多组合,功能模块采用标准化和通用化的部品部件,探索性地完成了立面单元标准化与多样化组合、部品部件标准化设计(含外墙板、结构构件、管线布置)、连接标准化设计(含外墙连接、内墙连接、钢构件连接),为尺寸协调、工厂生产和装配化设计施工创造前置条件。

清水混凝土外墙深化设计

▲清水混凝土外墙深化设计

塔楼结构模型与振动台实验

▲塔楼结构模型与振动台实验

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同现代建筑产业化结合,开拓性地探索当代档案建筑的一体化集成设计及装配化发展路径。项目整体装配率65.96%,建筑单体装配率高达90.43%。设计过程实现了档案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协同、设备管线的集成设计和装配式装修技术。

为实现方案设计所呈现的建筑气质,裙房外墙采用现浇清水混凝土,上部塔楼采用预制清水混凝土外墙板,基于BIM技术辅助实现深化设计。对拉螺栓孔眼排列整齐,凹孔棱角清晰圆滑,明缝位置规律整齐、深度一致,禅缝横平竖直。

根据建筑造型高度、使用功能以及抗震设防烈度等,本项目装配式结构体系采用剪力墙筒体巨柱(8.500米层以下)+钢桁架转换层(8.500-12.500米层)+钢框架结构(12.500m以上),为刚度突变、竖向构件间断、多塔结构的特殊类型高层建筑。塔楼进行超限分析与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构的薄弱部位采取加强措施,所选用的结构体系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达到预期抗震性能目标。

虽塔楼上部为档案库房,荷载较大,但结构构件与连接节点采取标准化设计,使得框架柱、框架梁等部件规格种类减少、尺寸优化,满足部件的互换及位置可变,满足装配式建筑“少焊接、多栓接”的建设方式,促进钢构件加工生产标准化,保证现场施工作业的规范性与高效性。

城建档案馆新馆库项目装配式建筑设计大赛获奖证书

▲城建档案馆新馆库项目装配式建筑设计大赛获奖证书

项目创新性地拓展了装配式技术在大型复杂结构公共建筑中的设计探索与实践应用,丰富了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大型档案建筑领域的应用示范,展现了我市城市建设事业的重点、能力与水平,以及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同时记录我市建设技术的发展与演变,是项目建设示范意义与其本质功能的辩证统一。

九龙坡区图书馆档案馆项目概念性方案设计

项目规模丨约25000㎡

设计团队丨葛俊 缪剑峰 李麦力 蔡林杉 王春燕

设计时间丨2020年-2021年

选址位于九龙半岛核心,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与景观视野条件。为实现有限用地条件内档案馆与图书馆两馆合建,概念方案集成解决了场地与功能、开放与保密、定位与形象等多方面的潜在矛盾。

结合场地条件与功能需求生成概念方案形体

▲结合场地条件与功能需求生成概念方案形体 

项目用地面积较小,仅5800余平方米,场地坡度局部约为50-60度,根据两馆对外服务、与独立管理的需求,最大化利用场地布置建筑体量。将两馆在南北侧与垂直方向上进行功能分区,解决了图书馆公共服务和档案封闭保管之间的矛盾,各单位可独立进行交通组织。

面对两馆较大的用房面积需求,采用高层建筑的形式,但台阶式的场地竖向处理方式难以组织车辆进出流线与高层建筑消防扑救。从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权衡后,对原始场地进行全开挖与边坡支护。

由于涉及两江四岸与山系外围协调区控制线所属范围,概念方案建筑造型同建设方与规划主管部门多次沟通,论证该档案建筑适宜的建筑规模与形体组合关系、建筑限高与天际线轮廓营造、以及设计语言与风貌呈现。

场地条件与概念方案示意

▲场地条件与概念方案示意

在九龙半岛核心实现建筑同城区对话,有机融入九龙半岛城市形态。项目业主给予了充足的想象拓展空间,因此研究过程尝试从九龙文化、百年工业历史、城市山水、盘根错节的黄桷树等具象文化符号出发,探寻档案建筑形象“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地进行形态隐喻的方法路径。

最终元素演绎与建筑形体、线条连接融合,以书籍档案卷宗罗列的韵律呈现立面肌理,形体穿插咬合象征着合作包容,在兼容并蓄的虚实关系处理中获得轻巧生动的外部形象。在地形高点拔高建筑主立面形象,通过角度、方向、材质的控制使建筑边界与城市界面自然融合,打造建筑语汇与城市文化共生的特色体验。

两江新区档案馆改建工程与比选概念方案设计

(一)改建工程

项目规模丨34834.69㎡

设计团队丨徐千里 葛俊 刘力 任子豪 刘光明

设计时间丨2017年

项目选址位于两江新区政务中心北侧,金山街道办事处西南侧。不同于其他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本设计项目为既有建筑改建工程,需首要考察内外空间布局条件与结构条件,充分考虑对原有建筑和场地的利用,充分考虑项目规划同周边交通、环境的协调与衔接。

既有建筑现状与改建工程效果图

▲既有建筑现状与改建工程效果图

既有厂房底标高与室外广场、市政道路存在3m高差。设计方案合理利用场地条件,开挖新建配套地下车库,并通过地面景观广场和踏步衔接室内外高差。复合利用原有室外场地,形成了档案建筑开放亲民、尺度宜人的户外公共空间。

结合既有建筑结构体系开展外立面改造设计。通过对称的立面构图、出挑深远的屋檐等手法,融合传统与现代语言的色彩线条、纯粹抽象的造型,呈现档案建筑严谨庄重、与时俱进的特质。

建筑平面布局与空间布局示意

▲建筑平面布局与空间布局示意

现状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厂房,层高为6m+5.4m*3。前期复核楼面承载力与层高条件,确保适宜于档案库及相关技术用房的布置与管线安装。

结合既定的建筑模数与规整的平面柱网,尝试将各类型档案库及配套功能用房进行模块化、模数化设置。

在限定建筑布局与结构空间关系的条件下,合理规划档案管功能布局与流线组织。通过现状前后排建筑体量,分区域设置档案库房及对外服务用房。将位于建筑群中部的建筑连廊及交通核改造设置为核心交通空间,便捷联系前后排建筑体量。

(二)比选概念方案

项目规模丨约65000㎡

设计团队丨葛俊 李麦力 蔡林杉

设计时间丨2021年

随着两江新区档案及公共文化事业的快步发展,现档案馆发展为与图书馆、文化馆实行“三馆合一”的建设路径。针对“三馆合一”的建设模式,本项目结合用地规划及区位、外部制约条件等因素进行比选分析,布设各具特点的比选概念方案。

多个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在场地选址论证中深入探讨了档案馆及多馆建设时选址的合法性与安全性,对比分析面向城市与社会居民服务的便利性及区位条件。

本项目建设用地同时涉及多条高压电力线路、市政高压燃气管线、截污干管的保护与退让,涉及水系外围协调区与河道保护,涉及不同的市政交通与场地开口条件。设计过程尝试在复杂的外部制约条件下梳理出清晰的多馆布局及外部流线组织方式。

用地比选初步概念方案示意

▲用地比选初步概念方案示意

形象门厅、查阅大厅等公共空间可为多馆合建同时提供查阅服务与交通集散等功能。结合场地地势特点进行布局,使其成为统领多馆的核心空间。以核心功能空间合用实现多馆共建时,内部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解决多类型使用人群的集散与分流。

结语

档案馆作为城市资政育人的历史文化宝库,为社会各界编史修志、工作查考、经济建设、政策咨询、服务民生和学术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史料支撑。随着当代档案建筑在发展目标、工作任务以及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升,设计实践中仍有大量值得开拓的新视点与有益尝试。无论自身建设模式与社会文化形象建构,还是同场地条件与周边资源的结合利用;无论同建筑产业化的结合方式,还是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选取,以及智慧化与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等,都可为当代档案建筑设计提供更多可探索的角度与设计思考。

首页/业务范围/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动态

CQADI设计丨重庆市当代档案建筑设计实践与探索(下)

上期从档案建筑的历史出发,探讨了当代档案建筑功能转型、以及档案建筑设计实践工作引发的一些思考。本期将着重介绍我司参与设计的档案馆建设项目,具体阐述探索实践与思考结合的过程。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工程(已建成)

项目规模丨54675.62㎡

设计团队丨葛俊 吴凡 刘锋 李麦力 江腾 杨钏 郑小武 刘光明 彭炎德 温伏明 李果 万中海 于小舟 陈勇 杨益 刘利萍 周安宁 陶继仲 江蓉

合作单位丨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丨 2016-2017年

依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以保密程度作为功能分区过渡与连接的依据,统筹安排功能分区和复杂的流线组织。通过中央大厅这一核心空间连接档案库、档案整理、公众服务、管理办公等。功能区在“山”字型建筑布局中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高效、均好的空间系统。核心空间向读者开放使用便利,同内部办公与档案整理储藏业务的私密性形成过渡与分离。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实景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实景

以留存的大量陪都时期抗战建筑作为创作来源,采用抽象朴实、具有象征性的巴渝建筑符号。青砖灰瓦、直坡屋面、平缓的屋脊、出挑的檐口、中式门窗等,传达档案宝库记载传承巴渝悠久历史文化精神的信息。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立面细部与室内实景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立面细部与室内实景

外部空间利用坡地地貌,随山就势设置层层跌落的台地景观。梯田跌瀑等地景强化山地建筑特色,形成独具山城韵味的城市性公共活动场所。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从文化内涵和生活模式层面充实档案馆精神实质。

主楼以模数网格控制结构柱网与库房空间划分,内部空间丰富而有秩序,平面方正不失变化。公众查阅及档案库房空间规整方正、使用高效。

纸质档案库、电子档案库、珍藏库、胶片库、服务器机房等,共分为52个保护区域,设计采用7套IG-541组合分配气体灭火系统,系统庞大且复杂,在我市现有建筑工程项目中较为罕见。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内部设施设备及管线安装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内部设施设备及管线安装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建筑业新技术应用情况统计

▲重庆市档案馆新馆建筑业新技术应用情况统计

室内照明根据各类用房使用功能与天然采光的不同,分区分组控制,并接入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集中管理。

设备管线设计结合BIM技术统筹考虑、密切配合,减少管线重叠及交叉,保证库房区空间净高又便于后期维护。管线安装规范、顺直,最大偏差仅2.0mm。

根据业务用房使用特点和建设经济性,分区设置空调系统。对恒温恒湿空调机组采用风冷型还是水冷型,在设计阶段绘制空调方案平面图,从外机连管长度、高度落差、安装空间占用、设备稳定性及故障率、噪音对比、安装难易程度、能耗衰减、安装与运行费用等角度对空调机组进行细致对比与研判,选择适宜于本项目建筑布局且经济性较高的水冷型机组方案。

重庆市城建档案馆新馆库建设项目(在建)

项目规模丨111904.96㎡

设计团队丨邓小华 葛俊 吴凡 刘锋 李麦力 缪剑峰 蔡林杉 王春燕 刘光明 温伏明 万中海 梁梅 王波 陈勇 杨益 吴昭霖 刘利萍 潘勇 粟鑫鹏 周安宁 陶继仲 江蓉

合作单位丨 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丨 2019-2020年

城建档案馆新馆库项目建筑效果图

▲城建档案馆新馆库项目建筑效果图

建筑布局借以“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九宫格形态,将档案馆划分为若干建筑单元,以群体组合的序列性和立面斜片墙的光影变幻呈现纪念碑般的建筑气质,以类型学的手法隐喻承载城市记忆的专业档案馆建筑本质。

场地南北最大高差约17m,利用吊层设置对外展示、学术报告、后勤管理与业务技术等用房,实现档案建筑对山地地形的科学利用,公众开放区与档案保密区在建筑中形成空间垂直划分。

建筑首层利用结构巨柱全架空,在宫格中引入院落的定义,结合景观设计形成具有山地特质的开放的城市广场,在山体之中、建筑之下还原属于山城生活的细节与记忆。

城建档案馆新馆库项目模块组合与立面标准化示意

▲城建档案馆新馆库项目模块组合与立面标准化示意

九宫格自相似的布局方式使得档案建筑可尝试开展单元式模块组合设计,将标准化的设计理念用于档案建筑。建筑单元模块少规格、多组合,功能模块采用标准化和通用化的部品部件,探索性地完成了立面单元标准化与多样化组合、部品部件标准化设计(含外墙板、结构构件、管线布置)、连接标准化设计(含外墙连接、内墙连接、钢构件连接),为尺寸协调、工厂生产和装配化设计施工创造前置条件。

清水混凝土外墙深化设计

▲清水混凝土外墙深化设计

塔楼结构模型与振动台实验

▲塔楼结构模型与振动台实验

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同现代建筑产业化结合,开拓性地探索当代档案建筑的一体化集成设计及装配化发展路径。项目整体装配率65.96%,建筑单体装配率高达90.43%。设计过程实现了档案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协同、设备管线的集成设计和装配式装修技术。

为实现方案设计所呈现的建筑气质,裙房外墙采用现浇清水混凝土,上部塔楼采用预制清水混凝土外墙板,基于BIM技术辅助实现深化设计。对拉螺栓孔眼排列整齐,凹孔棱角清晰圆滑,明缝位置规律整齐、深度一致,禅缝横平竖直。

根据建筑造型高度、使用功能以及抗震设防烈度等,本项目装配式结构体系采用剪力墙筒体巨柱(8.500米层以下)+钢桁架转换层(8.500-12.500米层)+钢框架结构(12.500m以上),为刚度突变、竖向构件间断、多塔结构的特殊类型高层建筑。塔楼进行超限分析与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构的薄弱部位采取加强措施,所选用的结构体系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达到预期抗震性能目标。

虽塔楼上部为档案库房,荷载较大,但结构构件与连接节点采取标准化设计,使得框架柱、框架梁等部件规格种类减少、尺寸优化,满足部件的互换及位置可变,满足装配式建筑“少焊接、多栓接”的建设方式,促进钢构件加工生产标准化,保证现场施工作业的规范性与高效性。

城建档案馆新馆库项目装配式建筑设计大赛获奖证书

▲城建档案馆新馆库项目装配式建筑设计大赛获奖证书

项目创新性地拓展了装配式技术在大型复杂结构公共建筑中的设计探索与实践应用,丰富了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大型档案建筑领域的应用示范,展现了我市城市建设事业的重点、能力与水平,以及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同时记录我市建设技术的发展与演变,是项目建设示范意义与其本质功能的辩证统一。

九龙坡区图书馆档案馆项目概念性方案设计

项目规模丨约25000㎡

设计团队丨葛俊 缪剑峰 李麦力 蔡林杉 王春燕

设计时间丨2020年-2021年

选址位于九龙半岛核心,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与景观视野条件。为实现有限用地条件内档案馆与图书馆两馆合建,概念方案集成解决了场地与功能、开放与保密、定位与形象等多方面的潜在矛盾。

结合场地条件与功能需求生成概念方案形体

▲结合场地条件与功能需求生成概念方案形体 

项目用地面积较小,仅5800余平方米,场地坡度局部约为50-60度,根据两馆对外服务、与独立管理的需求,最大化利用场地布置建筑体量。将两馆在南北侧与垂直方向上进行功能分区,解决了图书馆公共服务和档案封闭保管之间的矛盾,各单位可独立进行交通组织。

面对两馆较大的用房面积需求,采用高层建筑的形式,但台阶式的场地竖向处理方式难以组织车辆进出流线与高层建筑消防扑救。从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权衡后,对原始场地进行全开挖与边坡支护。

由于涉及两江四岸与山系外围协调区控制线所属范围,概念方案建筑造型同建设方与规划主管部门多次沟通,论证该档案建筑适宜的建筑规模与形体组合关系、建筑限高与天际线轮廓营造、以及设计语言与风貌呈现。

场地条件与概念方案示意

▲场地条件与概念方案示意

在九龙半岛核心实现建筑同城区对话,有机融入九龙半岛城市形态。项目业主给予了充足的想象拓展空间,因此研究过程尝试从九龙文化、百年工业历史、城市山水、盘根错节的黄桷树等具象文化符号出发,探寻档案建筑形象“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地进行形态隐喻的方法路径。

最终元素演绎与建筑形体、线条连接融合,以书籍档案卷宗罗列的韵律呈现立面肌理,形体穿插咬合象征着合作包容,在兼容并蓄的虚实关系处理中获得轻巧生动的外部形象。在地形高点拔高建筑主立面形象,通过角度、方向、材质的控制使建筑边界与城市界面自然融合,打造建筑语汇与城市文化共生的特色体验。

两江新区档案馆改建工程与比选概念方案设计

(一)改建工程

项目规模丨34834.69㎡

设计团队丨徐千里 葛俊 刘力 任子豪 刘光明

设计时间丨2017年

项目选址位于两江新区政务中心北侧,金山街道办事处西南侧。不同于其他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本设计项目为既有建筑改建工程,需首要考察内外空间布局条件与结构条件,充分考虑对原有建筑和场地的利用,充分考虑项目规划同周边交通、环境的协调与衔接。

既有建筑现状与改建工程效果图

▲既有建筑现状与改建工程效果图

既有厂房底标高与室外广场、市政道路存在3m高差。设计方案合理利用场地条件,开挖新建配套地下车库,并通过地面景观广场和踏步衔接室内外高差。复合利用原有室外场地,形成了档案建筑开放亲民、尺度宜人的户外公共空间。

结合既有建筑结构体系开展外立面改造设计。通过对称的立面构图、出挑深远的屋檐等手法,融合传统与现代语言的色彩线条、纯粹抽象的造型,呈现档案建筑严谨庄重、与时俱进的特质。

建筑平面布局与空间布局示意

▲建筑平面布局与空间布局示意

现状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厂房,层高为6m+5.4m*3。前期复核楼面承载力与层高条件,确保适宜于档案库及相关技术用房的布置与管线安装。

结合既定的建筑模数与规整的平面柱网,尝试将各类型档案库及配套功能用房进行模块化、模数化设置。

在限定建筑布局与结构空间关系的条件下,合理规划档案管功能布局与流线组织。通过现状前后排建筑体量,分区域设置档案库房及对外服务用房。将位于建筑群中部的建筑连廊及交通核改造设置为核心交通空间,便捷联系前后排建筑体量。

(二)比选概念方案

项目规模丨约65000㎡

设计团队丨葛俊 李麦力 蔡林杉

设计时间丨2021年

随着两江新区档案及公共文化事业的快步发展,现档案馆发展为与图书馆、文化馆实行“三馆合一”的建设路径。针对“三馆合一”的建设模式,本项目结合用地规划及区位、外部制约条件等因素进行比选分析,布设各具特点的比选概念方案。

多个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在场地选址论证中深入探讨了档案馆及多馆建设时选址的合法性与安全性,对比分析面向城市与社会居民服务的便利性及区位条件。

本项目建设用地同时涉及多条高压电力线路、市政高压燃气管线、截污干管的保护与退让,涉及水系外围协调区与河道保护,涉及不同的市政交通与场地开口条件。设计过程尝试在复杂的外部制约条件下梳理出清晰的多馆布局及外部流线组织方式。

用地比选初步概念方案示意

▲用地比选初步概念方案示意

形象门厅、查阅大厅等公共空间可为多馆合建同时提供查阅服务与交通集散等功能。结合场地地势特点进行布局,使其成为统领多馆的核心空间。以核心功能空间合用实现多馆共建时,内部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解决多类型使用人群的集散与分流。

结语

档案馆作为城市资政育人的历史文化宝库,为社会各界编史修志、工作查考、经济建设、政策咨询、服务民生和学术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史料支撑。随着当代档案建筑在发展目标、工作任务以及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升,设计实践中仍有大量值得开拓的新视点与有益尝试。无论自身建设模式与社会文化形象建构,还是同场地条件与周边资源的结合利用;无论同建筑产业化的结合方式,还是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选取,以及智慧化与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等,都可为当代档案建筑设计提供更多可探索的角度与设计思考。

重庆市设计院版权所有 Co.,Ltd 2015.All right reserved. ©渝ICP备15012805号-1 工商网监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606号
技术支持:人民网重庆政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