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业务范围/建筑工程设计/新闻动态
梯坎——来自31号院子的记忆与感想
我院有一座四层砖混结构的老房子,是全院的行政办公楼,大家经常前往办事。因为是红砖做的坡屋顶建筑,大家亲切称之为“红楼”,楼前有个又高又陡的梯坎,于我而言,印象特别深刻。
2012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我第一次来到重庆市设计院,自此结下不解之缘,并最终成为其中一员,深感欣慰。时光如梭,光阴荏苒,八年时光几乎是一闪而过,但是有一幅影像却时时在我脑海里盘旋萦绕,引起我回忆,促使我思考,常温常新,经常会觉得温暖、有趣、心有戚戚焉。
依稀记得,当时约的上午10点在红楼的二楼碰面,一路颠簸从沙坪坝沿滨江路过来,进入寸金寸土的渝中区,瞬间觉得拥挤、压迫、高耸、陡峭,一切都“金贵”起来了。对于我这个自小在平原地区生活的人,仿佛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感觉眼前的新世界被人为“挤压、变形,拉伸、拔高”,这样的魔幻感觉一直延伸到人和街。进入大门,穿过主楼,我径直走向红楼。红楼门厅设在二楼并通过直跑楼梯与地面直接相连,因为门前空间局促而使得梯坎十分陡峭,结果抬脚上坎的瞬间,因为估计不足,差一点栽了跟头。作为设计人员见惯了各种门前空间形式,可眼前这种局促、陡峭和迫近感还是让人惊叹。由于这种“不适应”的提醒,我不由地抬头定了定神:眼前的红楼虽然不算高大,由于地势和梯坎的铺垫,也需要一定角度的仰视才能看清全貌。沿着梯坎拾阶而上,最后来到门厅前一个几米见方的小平台,算是进入办公楼大门的过渡空间,回头环视周边,还有稍微高点的主设计楼和建科院办公楼,以及一个更高的高层公寓。这样一个渐次升高的空间秩序,结合这个三米多高的梯坎空间序列,山地空间的体验和仪式感又一次得以验证和升华。
此后不久,我正式成为设计院的一员,这个梯坎也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初次见面的印象,随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和强化,最终沉淀在我的脑海中,成为一个最固执、最深刻的影像。
然而,生活就像一个戏剧,变化和波澜总是悄悄地在发生,就是这个令人心有芥蒂的梯坎,最后却慢慢成了生活中的重要节点,甚至是高光时刻。记得有一次,似乎是节后上班第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红楼的门没有及时打开,大家就聚集在门前的这个梯坎上。由于红楼是小开间办公室,我们原本不大的部门被分割成了几个孤立的小间,各个办公室的同事之间没有项目配合时便来往不多,大家相对生疏。而这个时候,大家难得地聚在一起,东南西北地海聊,一时间欢声笑语,门前梯坎平台竟也成了大家交流谈心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流逝,梯坎依旧在那里迎来送往,坚持不懈,就像一句诗所描述的“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然而平淡的日子里,也孕育着许多未曾料想的奇迹。有一次,我正要回办公楼,在上完最后一阶石梯,抬头的一瞬间,忽然发现正要擦肩而过的一个侧影有点眼熟,我的大脑正要开启搜索式回忆,不料那人正好也回过身来,一时间四目对望,时间仿佛凝固一般,却又瞬间爆发:
“啊?这不是高中同学吗!”
“怎么是你啊,十多年没见了,这都。”
哈哈,没错,迎来送往的梯坎,这次居然给我送来了一个大惊喜,十多年没联系的高中同学竟以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出现在了眼前,恐怕这就是上帝的安排,无巧不成书吧。后来一聊才知,同学最近在开拓西南市场,居然从北方老家一路考察到了我们单位,真是神一样的安排。
后来,春天到了,郁郁葱葱的爬山虎像是得到了某种怂恿似的,瞬间得意洋洋地爬满了红楼。红楼前的梯坎上自然也难以“幸免”,甚至总有些特别“勇敢”的爬山虎越过两侧的条石扶手,直接在台阶上昂首向前、匍匐进击。每当这个时节,每次走过这排梯坎,看着爬山虎们嫩黄幼小的枝条,总仿佛看到了某种希望似的心生欢喜,同时又间杂着一点善念,不忍踩着它。然而过不了多久,最勇敢的爬山虎还是会被园艺师们给修剪掉,这时,梯坎两侧的玉兰花总会不失时机地展开笑颜,“好吧”,每当这时我就默念“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叶剪花开,这也算是“此消彼长”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记忆都是愉快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做一个市内的招投标项目,第二天就要开标,头天晚上大家加班赶制各种材料。夜已经深了,但办公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忙忙碌碌,大家紧张有序地做着最后的准备。突然,电话响了,打印店的人把打印好的本子送了过来,但是进不了红楼大门,由于一时手头忙,我就大胆又豪气地跟人说:“没事儿,你们就放在门口的石栏杆上先走吧,我一会自己下去拿。”结果没过多久,下起了大雨,等我想起来跑下楼去拿的时候,本子已经被打湿,封面上的字迹也被倾盆大雨“灌溉”得一塌糊涂……唉,这算是比较伤心的一件事了。
还记得有一次,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刚好来渝中区办事,说顺便来找我碰个面,于是约在“门口”碰头。可没说清是哪个门口,结果朋友在院里兜兜转转几圈硬是没找着我。我赶紧打电话强调说是那个“梯坎很高、很陡、很不好走的门口”,却被朋友迎头一顿抢白:“看见啦看见啦,就是那个长满了爬山虎的红房子,两侧开着白玉兰,有个梯坎小露台那里嘛。”你看,在初见的人眼里,这个不好走的梯坎满是诗情画意,恰是一片好风光。
时间倏忽而过,慢慢地,我对这个曾给过我“下马威”的梯坎也不再那么抵触,甚至有了一点点好感。工作疲惫的间隙也会不时走下楼来,到门前的平台上透透气、望望风。这里时常聚集着解烟瘾的老烟枪们,也经过了无数领导、业主方、打印店老板,大家进进出出,上上下下,踩过这些印满青苔绿痕的老梯坎儿。不知不觉,寒暑易节、冬去春来,一些年头送年尾,我们从红楼搬到了主设计大楼,又从主设计大楼搬到街对面的办公楼,爬这段梯坎的时候少了。但这上上下下,却已然成为一种日常习惯,成为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爬坡上坎,克服困难”,默念着这句话的我逐渐成为了一名更成熟的设计人,在工作中拿出爬梯坎儿的劲头往前,不服输,不放弃,这样的精神最终成为一种信仰,刻进基因中,不断鞭策我成长和进步。
你看,有时候事物发展的逻辑就是这样:一开始的画风是抵触的、不爱的,后来是相爱相杀的,最后是不分你我了。这要么是一个“和平演变”的阴谋,要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智慧。梯坎还是那个梯坎,并没有变,变的是人的心态和见识。从最初不太适应的一个空间,逐渐熟悉、接纳,最终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不可或缺的日常。这其中承载着一些故事,融入了个人记忆,见证了人的成长,成为情感载体和精神支撑,最后融进血液中,成为孕育信仰的摇篮。
爬坡上坎,从不适应到适应,到磨合,到融入,到偶有欢喜,到无问西东,再到超越好恶,泰然处之,这何尝不正是我们的人生,不是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和事业呢?
从起步时的迷茫无所适从,到逐渐有所领悟,到小有所成,进而渐入佳境,最终超越自我。如此这般爬坡上坎,一往无前,当可以有余裕停下来,回首环视,面对所有的收获和心痛,终会有所悟,有所释怀,这正是水流一样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在消除“梯坎障碍”、递进升级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观念、认识也在不停“爬坡上坎”,拓宽加深,所以与其说我们适应了梯坎,不如说我们升级了自我、突破了个人的局限,而正是这样的不断超越,引导着我们进步的步伐,为个人生命、为人类社会增添更多的价值。
物质空间上的梯坎尚可看见、触碰、估量,而人生之路上却多得是看不见的、心理上的或精神上的坎,可以说人生无时无处不在攀登。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其背后都有支撑他的家庭、亲人、朋友、同事,每个家庭、每个工作单位都可看作一个社会细胞,这个社会细胞既为我们提供保护,也为我们制造了更多“梯坎”。除了工作上的困难,我们每天还会面对数不清的生活、家庭、情感、人际矛盾,要想处理好各方各面的挑战,非得练就十八般武艺不可。可人生的旅程一旦开始就没法回头啊,只有一路向前、打怪升级、过关斩将,迈过这些层层叠叠的坎,才能最终做成一件事、两件事……一个项目、两个项目……积少成多、聚小成大,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涛涛江水和无边大海。而听起来颇为宏大的“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正是靠这些一点一滴、见微知著的小小成就累积而成的吗?
我们出生在一个自由的时代,可以选择爬坡上坎的勇气,更有机会学习面对困难的智慧。相信我们每个设计师,都曾有过奋斗的青春,心怀壮志、激荡不已;也都有着沉淀的载体,埋首苦干、业精于勤。话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我而言,就是这段让我难以忘怀的“梯坎”:时刻引我攀登向上的“梯”,时刻提醒我路不好走的“坎”。它“引出一段故事,发扬一种精神,打造一种格局,面向一种未来”,但是无论怎样,都激发起我们勇于向前、积极向上的心情。作为一个设计人,离开学校步入设计院,从刚入门的步履维艰、战战兢兢,有过委屈、受过责难,无数次摔打、无数次碰撞、无数次煎熬和辗转反侧,但最终,我们越过了那排阶梯,昂首前行,困难被打碎了,揉进自己的生命里,从此它不再困扰我们,而是铸就更坚毅的身体。面对各种梯坎,没法逃避,只能选择和它们融为一体,一起成长,这是必经之路。
作为一个群体,我想设计人是有一些闪光的共性的:不负光阴的充实、不畏艰难的顽强,积极无畏、勇往直前、奋斗无悔,这是多年教育锻炼出的坚韧,亦是社会实践打磨出的锐气。我们爬坡上坎,翻山越岭,全力奋进,无愧岁月。“只要开始了,你就成功了一半。”就是靠着这样的“鲁莽定律”,我们敢打敢上,勇于进取,朝着破茧而出、化蛹成蝶的明天狂奔而去。但最简单的有时恰恰是最有智慧的,你说呢?
目前,我们的行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需要爬坡上坎的阶段,也是我们目前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的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国家自顶层设计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咨询、建筑产业化、EPC。变革总是不易,困难实实在在,多年粗犷式发展一朝要改,这是自己要自己的命,是一次生死蜕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看,这可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以量取胜的结束和以质取胜的开始,是引发下一轮发展大潮的起点。这个“坎”,需要我们抱着破釜沉舟的极大勇气和义无反顾的决心,需要绝对的勤勉务实、冷静果断、勇于行动,翻越这座山,跨过这道坎,不拘一格、突破创新,去开创新的局面。此时此地,我们每个设计师、设计院与这个行业、整个国家都是命运的共同体,唯有共度难关、共谋发展、共求成长,才是这个行业、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代人要经历的和必须要做的,是历史的使命,别无选择。想想我们的初心,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情怀,当初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今日更应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工作、生活在山城重庆,人们无时不刻不在爬坡上坎,陡峭的梯坎养育了重庆人奋进的性格。“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耿直、进取、不畏难”是重庆人的精神写照,也是上天馈赠给我们的生活哲学。1997年重庆直辖后,中央在国家层面对重庆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安排和部署:从西部大开发、城乡统筹试验区,到两江新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到近年“两点两高地”定位等,重庆可以说得到了最大的信任和支持,这是重庆的机会,亦是我们行业和设计单位不可错失的好机会。都说“逆水如行舟,不进则退”,时代浪潮里,只有持续发扬“梯坎精神”,勇于攀登、不怕挑战,才能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负人民期待、国家重托。
我们的祖国正处在大变局、大转型的时期,世界格局微妙动荡,民族复兴大步向前。一带一路大发展、大湾区初步成形、国家创新发展、社会经济转型、供给侧改革,哪个难题可容小觑,这不就是我们正面对着的最大梯坎吗?在这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关头,作为建设者,我们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和高度敏感的嗅觉,积极研究,及早预判,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秉承恒心和理想,以适应未来社会大发展,参与到国家大建设中去,与时代共舞。
想想我们人类不也正处在历史长河的拐点上吗?一方面人类社会进入加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科技进步和财富增长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却是雪山融化、海面上升、环境恶化、物种危机、生态脆弱,核武危机无法根除,天灾瘟疫、战乱饥荒时有发生。尤其当前,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人类与病毒的缠斗愈演愈烈。此一役才让人梦“醒”,全人类的命运早已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不分种族和国界,无论肤色和信仰,人类命运共同体早已是既成事实。疫情最后不管何时以何种方式收场,结果都是惨烈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此后,人类能否好好反思狭隘的“以人为本”或者“某国优先”,能否走出自私和贪婪的藩篱,能否收起“小孩谈对错、大人谈利弊”的傲慢和无知,能否重构一个崭新的、适应未来的共同发展模式,都需要我们拿出真正的智慧来面对。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全人类最重要、最急切的“梯坎”,只有越过这个梯坎,人类文明才能走向新的繁荣。
时代聚变、国家发展、行业变革、企业成长、个人进步,所有这些重叠在一起,组成了我们当下生活的世界,能走到哪里,幸福与否,最终都要靠我们这些个体一个一个、一点一点地去探索。诚然,我们是这个时代的过河卒子,但我们也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应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好像一条长长的梯坎,生活的过程就是爬梯的过程,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风景,不同心境有不同的收获,爬过了的是成就,未触及的是目标。未来是不定的,但面对心怀善念、奉上真诚、拿出智慧的我们,面对所有努力种下的善因、传播的真爱、坚守的美德,未来又是可期的,可以预见最终将会结出丰硕的、喜悦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