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年代,70年来设计院的发展与成绩可谓硕果累累。放眼重庆,在这偌大的城市里,有个虽不起眼、却满载岁月印记,铭刻着设计院荣耀的特殊建筑物——凯旋路电梯。
第一梯正立面照片
外立面照片
高楼叠起,斗转星移。转眼间,从1986年凯旋路电梯建成投入运营到现在,已是三十多个年头了。如今的凯旋路电梯,虽然看上去有些沧桑老旧,却仍是这座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更是生活在这里的市民的陪伴者。时至今日,依然在为上下半城居民提供便利而默默运行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发达,重庆已然成为国人旅游热门城市。而作为山城名片和地标的凯旋路电梯无形中也以它独特的形式与风格,被媒体称为“电梯的活化石”,一跃成为网红打卡景点。
正立面照片
重庆晚报图片
其实, 1986年建成时,凯旋路电梯就已经小有名气:电梯落成的当天重庆晚报便以大幅版面加以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在当年的头版头条“祖国新貌”栏目上登载了凯旋路电梯的外观照片,并附以文字向海外宣传;当年的专业期刊《建筑》杂志,更是以她为封面;她的形象更是长期“霸占”着重庆制造的火柴盒外封面。而我,作为她的设计人,也有幸应《建筑》期刊特约,发表专题论述,详细介绍凯旋路电梯的设计构想和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的科学依据。可以说,凯旋路电梯在当年,就是我们重庆设计院人的骄傲和自豪,更是山城重庆人的骄傲和自豪。
剖面图图片
2016年,《重庆晨报》记者因重庆市设计院的“老图新生”工程再次采访我,并在晨报上发表文章,揭秘了凯旋路电梯项目建设当年的设计及建造过程的趣事。更有趣的是,1990年的央视节目《正大综艺》栏目,凯旋路电梯还作为一道谜题,难倒了见多识广的嘉宾,也让凯旋路电梯成为外地客人到渝后必游的胜地。
而另一方面,凯旋路电梯能顺利运行到今天,自然有它的社会价值和技术含量的保证,这是我们设计院众多参与者努力、认真、求实及技术水平的充分体现,也是我们莫大的欣慰。
三十年前主要设计人集体照
重庆晨报照片
重庆市设计院成立70年来,为重庆乃至全国各地城市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功不可没!大到市体育场、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市人民大礼堂,小到凯旋路电梯等,都是重庆市设计院为这个城市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届院领导的带领下,全院同仁的努力奋斗,创造和完成了很多优秀作品,为这个光辉优秀的城市,继续奉献力量,增添更多亮点。
笔者30年后与朋友回访凯旋路电梯
笔者30年后与朋友回访凯旋路电梯
祝福重庆市设计院70周年庆圆满成功!
祝愿重庆市设计院有更光辉灿烂的明天!
作者 葛庆英
作者简介:葛庆英,女,1941年生,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师、总工程师,凯旋路电梯设计人,曾在重庆市设计院从事建筑及规划设计工作。1990年支援特区建设调往厦门市从事项目开发、策划、建设等工作,为厦门市专家库成员。退休后,协助市政府做城市建设策划及初步规划工作,现为重庆市勘察设计服务中心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