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ADI特别策划丨师与徒(其四)

文化生活
2020-09-14

前 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漫漫征程,时时有惑;峥嵘岁月,处处有师。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总是被不停地帮助着、指引着:父母、长辈、老师,同事、领导、伙伴……我们一路蹒跚行来,他们伴我们成长,遮风挡雨;陪我们奋斗,分享经验。因着他们的鼓励,我们克服恐惧、战胜挫折,到更广阔的天地打拼;因为向往他们的样子,我们努力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直到最终长成如荫大树,和他们一样。

还记得初入职场的迷茫吗?还记得有人关心询问时的感激吗?还记得绞尽脑汁时有人点播开导的豁然开朗吗?还记得师父们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言传身教吗?

谁说学知识只能在学校?职场照样处处是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师徒故事,感受那幸福细碎的时光、灿灿如金的情谊。

我和菁菁老师的故事

图片1

王清菁(右一) 企划部员工

虽是白露时节,依旧留有炎炎夏日的余温。阳光透过红楼的长窗,折射出跃动的光点,让我想起了与菁菁老师的第一次见面。一个多月前,初入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的我,成为了企划部的一员。

第一次见到菁菁是在红楼1308——她坐在窗边,笑意盈盈,绑着文艺发带的头发像兔子尾巴,气质清丽,看起来十分可亲。交谈间,我脱口而出:“你应该是96年的吧?”她噗嗤笑出声,并告知了实际年龄,竟然和我同岁!只稍大几个月,是个“白羊座”。我是双子座,白羊和双子,是很合拍的呀,看来注定有缘。

经过部长介绍,我了解到菁菁文字功底扎实,主要负责院里的微信公众号和报纸《31號院》的文字编辑工作。但亲眼见到她后,略显稚嫩的面容和笑起来就看不见的眼睛,不禁让我将信将疑了起来。

没多久,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一行到访交流,我临时接到采写新闻稿件的任务。拿到繁杂的会议纪要后,我抓耳挠腮了一整天,也没理出个头绪,写出来的东西被部长评价为“另一份会议纪要”。我万分焦虑,部门里的大家提议我拜菁菁为师,向她学习写稿。一时间,我俩都懵了,毕竟我们同岁,老师不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么?幸好部长一句点醒: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就是要不拘一格。但我俩还是不太好意思,我更是心绪翻涌:一是想着要叫看起来比我还小的妹子老师有点难为情,二是从同事、朋友转变为“师徒关系”,总感觉怪怪的。这声“老师”叫不出口。

应该是看出了我的纠结和疑虑,菁菁也没多纠结这个问题,而是爽快地接过我一团乱麻的初稿,结合会议纪要给我仔细讲解,耐心传授写这类稿件的技巧,如何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文字凝练。看着平日里软糯可爱的菁菁认认真真、有条不紊地帮我修改稿子,我浮动的心绪竟慢慢平和下来。伴随着“哒哒”的键盘敲击声和笔尖划过纸面的“唰唰”声,周边的空气也逐渐安静,只剩下我们的一问一答。那份我无从下手的文稿,经过菁菁的讲解和修改,不到半个小时就化身成一篇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漂亮新闻了。我的笔记本上也多了满满一页的要点与经验,字里行间都是我的心悦诚服。

自此,“菁菁老师”便成为了我每日必念的口头禅——

“菁菁老师,下午有个会议需要我去拍照,领导都在,我心里有点发慌,你可以陪我一起么?”

“不怕不怕,我陪你一起去。”

“菁菁老师,这个稿件我不太会写。”

“你先按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我会帮你改哒,不用担心!”

“嘿嘿,菁菁老师这么说了,我有底气啦!”

“菁菁老师,这次写我们的故事,我可是洋洋洒洒,如有神助呢,因为我知道,有你陪着我呀!”

“你把我写得这样好,我都脸红啦……”

这样的对话,一日复一日地在办公室上演。而我,也从最开始的扭捏不安,到现在的大方请教,从最开始的一头雾水,到现在的从容许多。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用一字一句,记录下我们“师徒”工作中的点滴瞬间,既祝福菁菁老师工作顺心,快乐常伴;也恭喜老师年纪轻轻,就有了我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用心学习的徒弟(哈哈哈)。往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虚心求教,朝着菁菁老师的样子努力前进。

作者简介:邹梦雪,企划部员工,重庆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一个活泼乐观的90后,喜欢小动物和花花草草,爱好看书、摄影、绘画、桌游,乐于用心感受和记录生活的点滴美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