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ADI特别策划丨师与徒(其一)

文化生活
2020-09-14

前 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漫漫征程,时时有惑;峥嵘岁月,处处有师。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总是被不停地帮助着、指引着:父母、长辈、老师,同事、领导、伙伴……我们一路蹒跚行来,他们伴我们成长,遮风挡雨;陪我们奋斗,分享经验。因着他们的鼓励,我们克服恐惧、战胜挫折,到更广阔的天地打拼;因为向往他们的样子,我们努力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直到最终长成如荫大树,和他们一样。

还记得初入职场的迷茫吗?还记得有人关心询问时的感激吗?还记得绞尽脑汁时有人点播开导的豁然开朗吗?还记得师父们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言传身教吗?

谁说学知识只能在学校?职场照样处处是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师徒故事,感受那幸福细碎的时光、灿灿如金的情谊。

 2718的董老师:工作上的师父,生活中的“胖”大叔

图片1

董 江  建筑设计二院副主任建筑师

董老师今年四十多岁,高级工程师,建筑设计二院副主任建筑师。虽然后来我们又各自分配到不同的办公室,但我依然觉得他还是2718那位亦师亦友的董老师,那个待我们如亲人的胖大叔。

2017年我来到市院,被分到2718办公室。当时,办公室清一色80、90后的年轻人,因为同龄、性格、习惯相投,办公室氛围挺不错。谁知不到半年,办公室突然分来一位大叔,大家心里难免打起了鼓。因为董老师大我们十多岁,所以一开始我们几个年轻人总担心和他之间有代沟,刻意和他保持着距离。可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地,我们发现情况和预想的好像不太一样。平日工作忙累的时候,办公室总习惯放点音乐缓解压力,帮助放松情绪,大家轮流出歌单。其中,这位大叔的歌最有意思,上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歌曲,下到洛天依这样的网络红曲都在他的歌单里,大家都会不由自主跟着哼哼两句,也就因歌慢慢熟络了起来。

后来“胖”大叔就变成了“董老师”。董老师之前当过多年人民教师,后来才转行到设计院,因此谆谆善导的习惯一直保持着。无论谁向他请教问题,他都会放下手头工作,热心解答,所以大家都喜欢叫他“董老师”。有时候某一个人向他请教,如果他觉得这个问题对我们都有启发的话,就会把我们几个年轻人叫到一起,再悉心讲解。每每这种时候,总有种重回校园的恍惚。特别是我,研究生毕业后在大学的设计院工作过一段时间,常接触的都是老师,所以很容易就和董老师亲近了起来。

年轻人一出校门便入职场,大家都会有许多懵懵懂懂的时候,能遇到这样会教导善传授的老师是我们这群年轻人特别的运气。董老师真的是很有耐心的“师父”,向他请教任何问题,他都事无巨细地耐心讲解,引导和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业务能力,如何杜绝和防范工作中的误区。我的工作一直以做方案为主,刚接触施工图绘制的时候完全不得法门,总是一团乱麻不知从何处下笔。幸好董老师耐心帮助,深入浅出讲方法,举一反三究原理,从屋面排水到各个节点大样,一一细细道来。很快我就突破瓶颈,熟练掌握其中要领了。从第一套在他指导下完成的施工图,到后来有机会作为专业负责人,可以说我的这段成长期中,董老师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现在当新同事向我请教时,我也能一二三点讲得头头是道了。每每这时,我便会有些小小自豪,多亏了董老师这样的好师父,跟着他学了那么多。

如今我已在市院工作三年,和董老师不仅仅是师徒,更积累了深厚的友谊。他对我来说更像长辈,帮助我的工作,也关心我的生活。我是一个性子要强又不善自我排解压力的人,常常会有情绪上的起伏。董老师发现这一点后,在讨论技术问题以外,常常也会和我聊聊生活中的不如意,然后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教我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而我压力大或心情不好时,或者面临重大抉择难以下定决心时,也习惯向董老师诉说,征求他的意见。

现在虽然已经不和董老师在一个办公室了,但我们之间的情谊并未消减。他仍是我最和蔼的师父,可以随时随地去请教,听他悉心讲解;他仍是我最敬重的榜样,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给我力量,指出方向;他仍是我最倚赖的长辈,可以向他唠叨生活的不易,听他的人生经验和合理意见。三年来,他照顾着我,关心着我,默默给我支撑,一路走过,走向更好!我想这就是市院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力量所在。

知秋九月,师恩难忘。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感谢每一位曾经给我力量、陪我成长、教我知识的老师,更要感谢亦师亦友、一直无私帮助鼓励着我的董老师!

作者简介:张潇尹,建筑设计二院副主任建筑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硕士,专长文化旅游、遗产保护、公建及住宅项目方案设计及施工图设计。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重庆市设计院优秀员工。  

图片2